张绮曼,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博导,获“中央美院建校100周年杰出教授荣誉称号”。原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现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博导、环境艺术设计系主任。荣获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科技专家”称号、“优秀留学回国人员”称号、获“国务院特殊津贴”,多次“终身成就奖”、“设计大师”称号等国际、国内、省部级以上各类奖励共50余项。主持及参与各类设计项目共一百余项。是教育部批准的中国第一位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博导,培养了中国第一批环境设计专业博士23人,1997年提出:“绿色、多元、创新”设计理念,倡导立足本土、传承创新的当代设计方向。2004年又提出了“为中国而设计”的学术主张,践行绿色生态的创新设计,策划主持了为“西部农民生土窑洞改造设计”四校联合公益设计活动,在陕西、山西两地实施,受到农民欢迎。
围绕本期环境设计专题,张绮曼教授在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在中国建立33周年的金秋之际,与大家共同研讨这一专题。
张绮曼:“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在中国产生于现代社会20世纪80年代末,是随着当代社会的发展以及生存环境需要而产生的新课题。
1985年国际展览协会委托日本举办了主题为“人类、居住、环境与科学技术”的筑波世界博览会,围绕着“居住与环境、人类家居科技”的观念进行了为期半年的世界性展览交流活动,拉开了现代社会对人居环境的思考,也带动了“环境艺术设计”观念的形成与发展,同时也促成了中国“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建立。
1986年,我从日本东京艺术大学留学回国,根据中国建设发展的需要于1987年向高教部提出建立中国“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申请同年获得批准,1988年在中国高校专业目录中增设了“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室内设计与景观设计两个专业方向)并开始招生。在当时正值改革开放的中国,城市建设规模不断增大,“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并得到了社会各界广泛的重视,成为中国设计学科中炙手可热的一门专业,在短短几年时间,开设“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院校达到一千多所,招生规模逐步扩大,培养专业设计人才在我们国家现代化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2011年,在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印发的《学位授予和人才教育培训学科目录(2011年)》中,设计学上升为一级学科(编号1305),环境设计(Environmental Design)成为设计学类的专业应用方向。这是中国学术界对设计学本质认知的一次升华。这对于国家建设与发展意义重大。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六届学科评议组编发的《学位授予和人才教育培训一级学科简介》(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年9月),对环境设计专业作如下表述:“环境设计是研究自然、人工、社会三类环境关系的应用方向,以优化人类生活和居住环境为主要宗旨。环境设计尊重自然环境、人文历史景观的完整性,既重视历史背景和文化关系,又兼顾社会持续健康发展需求,具有理论研究与实践创造,环境体验与审美引导相结合的特征。环境设计以环境中的建筑为主体,在其内外空间综合运用艺术方法与工程技术,实施城乡景观、风景园林、建筑室内等微观环境的设计。环境设计的基本要求依据对象环境调查与评估、考虑生态与环境、功能与成本、形式与语言、象征与符号、材料与构造、设施与结构、地质与水体、绿化与植被、施工与管理等因素,强调系统与融通的设计概念,控制与协调的工作方法,合理制定设计目标并实现价值构想。”
201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高等教育司编发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2012)》(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年10月出版)环境设计专业以130503的编号列入设计学类。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教育部对专业目录进行修订《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年)》,变更该专业为“环境设计”,我认为“设计”的英文为“DESIGN”,也可译为“艺术设计”,从名称意义讲也可以通用。此处 “环境”概念是指人居环境,是区别于“自然环境”的“人工环境”和“社会环境”,相较于环境学的宏观学术体系,“环境艺术设计”概念强调以艺术的视角来解决环境问题,和强调功能性的“环境设计”概念相比,“环境艺术设计”能体现出更多的人文艺术关怀,是民众更易看懂的专业名称,符合中国国情。因此全国一千余所设立该专业的院校及众多研究设计部门大都仍然坚持采用“环境艺术设计”这一专业院系名称。
中国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是在接受了近代中国留下的建筑规划设计遗产的基础上,经历了新中国成立后的三个发展阶段。
a.中国传统“民族形式”的室内设计(环境艺术设计)经历了数千年的发展完善,形成了中国传统风格样式被称为“民族形式”延续至今。
b.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30年代,“中国式”设计理念始终在中国广大地区占据主流地位并开始流行,特别是1927-1937年间,“中国固有形式”的室内设计成为传统复兴的高潮。
c.20世纪30年代,欧美各国进入“现代建筑”的活跃发展和传播时期,近现代西洋生活方式和室内设计对我国室内设计有着深远影响。
a.20世纪50年代-70年代初,中国的环境艺术设计侧重为政治性建筑服务。
b.20世纪70年代-80年代,环境艺术设计的重点是为发展旅游业服务,为全国各地旅游宾馆室内设计和外部景观设计服务。
c.20世纪80年代-90年代,环境艺术设计走向民众,开始为广大群众服务,商业建筑室内设计、办公楼室内设计、住宅室内设计。
新中国成立后,按周恩来总理指示,于1957年在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建立了“室内装饰专业”,后数易其名,于1988年改名为“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并开始了中国环境艺术专业人才的培养。
综上所述,我国改革开放政策带来了旅游事业的发展,旅游宾馆的大量兴建给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提供了发展的契机。随着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的深入发展,我国公共环境设施的水平和广大群众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得到逐步的提升。进入20世纪90年代,环境艺术设计行业开始了加快速度进行发展。特别要指出的是,由于国外环境艺术理论的导入,20世纪80年代中、上期客观上由于经济加快速度进行发展,人类向地球的掠夺严重破坏生存环境,人们环境意识逐渐觉醒,是中国规划设计师、建筑设计师、环境艺术设计师们“环境意识”得到普遍认同的时期,“环境意识”的觉醒与普及,有助于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建立与发展。
尽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概念产生较晚,但是人类在与自然不断的相互博弈过程中,对改善生存环境的不懈追求和创造就从未间断过。在中国,理想的人居环境营造一直是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城市民居、宫殿、寺庙、街道、园林等为构成要素的城市环境,以及以乡土民居、山水林田等为构成要素的乡村环境,其设计与营建无不贯穿着具有中国传统人文观念的环境意识,形成了具有本土特色的环境文化系统。数千年来持续不断的发展与积累,为环境设计学科积淀了丰富的文化遗产,也为我们今天研究“环境艺术设计”提供了宝贵的历史经验与文化资源。
因此,从历史的宏观角度来看,“环境艺术设计”伴随着人类文明发展的整一个完整的过程。人类文明从原始社会走向农业文明,再过渡到工业文明,最终步入今天的生态文明建设时期,“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和整个社会体系的发展也更加密切。
张绮曼:环境艺术设计的“环境”概念,可以从地理学、生态学、社会学等不同角度得到不同的理解,而行为学中的环境是指人赖以生存、从事生产和生活活动的外部客观世界。
自然环境是相对于人工场所或人工环境而存在的自然造化,通常由土地、江河湖海、大气、动植物等构成;人工环境是人们为了改善生存条件而人为建造的环境。通常由建筑、道路、设施等物质形态构成。社会环境是指人与人之间形成的非物质的意识形态领域和概念。
自然环境是自在的,有着自身的空间结构、属性、规律和特点。人类常赋予自然以某一种意义,使纯客观的自然有了人文的因素。尊重自然环境的客观性是保持自然界整个生态平衡的根本,也是人工场所形成的基础,它支撑也制约着人工环境的形态构成和发展。
人居环境的一般解释是人类居住生活的地方,是与人类生存、生活紧密相连的地表空间,是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主要场所,是人类生存、从事生产、进行各种社会活动所在的环境。人居环境的核心是人,所以满足人在居住方面的各种需求是人居环境设计的基本内容和目标。
环境艺术设计是有功能要求的空间艺术设计,设计人的行为方式和生活方式,与人类生活关系最为密切,是一门跨越科技与艺术学科的综合交叉学科。
“环境艺术设计”(Environmental Art Design)是以人的室内外生活环境为对象,从艺术学的方面出发,综合运用设计学、艺术史学、心理学、建筑学、风景园林学、社会学、考古学、生态学的方法,从功能和视觉上对人的居住环境进行研究的学科。
“环境艺术设计”的专业界限较为宽泛,是一个开放的体系,从学科研究的角度主要体现在规划设计、建筑规划设计、风景园林、室内设计、家具及陈设艺术等社会生活的综合环境内容。环境艺术设计更强调文化及艺术的内涵和表达,强调对精神内在的关注,具有一定的主观性。“环境艺术设计”不仅要解决环境空间的物理功能需求,还要有效提供心理空间,使其更加舒适合理并赋有人性化关怀,在更高的层面上还需要出示精神空间,反映着人类社会的信仰和理想寄托。因此,“环境艺术设计”必须全方位地介入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中的政治、宗教、经济、文化的方方面面,为人居生活提供必须的、良好的生活环境。
从广义上讲,环境艺术设计如同一把大伞,涵盖了当代众多艺术、设计门类,是一个艺术设计的综合系统。从狭义上讲,环境艺术设计的专业内容是以建筑的内外空间环境来界定的,其中以室内设计、陈设艺术诸要素进行的空间组合设计,称之为内部环境艺术设计;以广场、建筑、雕塑、绿化等要素进行的空间组合设计,称之为外部环境艺术设计。前者冠以室内设计的专业名称,后者则为景观设计的专业名称,成为当代环境艺术设计发展最为迅速的两翼。
目前随着学科建设的不断融合,各个设计体系也相互渗透,社会生产水平及环境意识程度的慢慢地提高,各类设计学科共同构筑宜居环境,并为人类社会提供更多的可能性。综合而言,“环境艺术设计”涵盖了更加广阔的领域,而且与人的生活最为密切,不仅为人类社会提供生存之道,还能够提升人类生活的环境质量,促进社会环境与自然环境的可持续同步生长,最终使人类的繁衍在社会与自然之间达到完美的和谐。
环境艺术设计是对外部空间环境进行规划、整理及再创造,以及对建筑提供的内部空间进行再设计,设计师利用一切要素和手段来创造宜人的内部生活环境,把自然条件、建筑条件、设备条件、生活器具物品、艺术品等通过设计有机地组织在一起,除满足大家功能要求之外,还由此而形成其环境的美学价值。
环境艺术设计可大致分为物质形态和意识形态两个方面。物质形态主要是指构成外部、内部环境空间的物质要素,而这些物质要素按不同的材质又可分为不一样的类型。意识形态主要是指影响指导人们行为的精神因素,如:社会制度、宗教信仰、民俗习惯、审美观念、伦理道德等。
环境艺术设计各要素间的关系如生物学上生物群落的共生链,维系着要素间的动态平衡。这种状态恰恰是现代环境艺术设计应追求的目标,其目的是设计出最优化的“人类环境系统”,该系统将展现人类与大自然环境的共存及更高层次的平衡与可持续发展。
张绮曼:从社会功能上看,“环境艺术设计”是人居环境发展的重要手段,“环境艺术设计文化”是人类文明发展不可缺失的重要组成部分。当代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呈现出慢慢的变多的环境问题,而通过环境艺术的设计实践能够为解决环境问题提供有效的帮助,因此,关注环境设计也是坚持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观的重要体现。在人类社会所构筑的三大设计体系(视觉传递设计体系、生产产品设计体系、空间环境设计体系)中,空间环境设计体系无疑发挥着最为根本性的重要作用。
“环境艺术设计”是为生活美好而进行的艺术设计实践,体现一个时代、民族、社会、地域“生活美”的物化形态和空间形态。它可以丰富完善人的生活质量、改变人的行为模式,提高人的生存质量。生活美好是环境艺术设计的主要目标,离开了与生活的联系,环境艺术设计就失去其存在的意义。
“环境艺术设计”有其自身的空间可视形式,而这些形式的内部构成和联系给人的空间感、视觉感、触觉感,以及复杂的心理感受,都有其自身的规律性。
关于“美是生活”的美学理论。讲的是生存意义上的“美是生活”,而环境艺术设计的“生活美”是在超越生存、更好的生存的层次上理解空间环境艺术与生活的关系而提出的生活美的观念,是指具体的环境艺术范畴的生活美。
1)“形式之美”:通过设计去赋予物体或空间一个美的结构和整体的协调统一。这是物质层面的可视形式,使我们正常的生活工作在一个美的环境之中。这一生活美的物质层次的可视形式是必要的、线)“方式之美”:通过设计去改变落后的生活方式,行为方式和使用方式,使人的生活更健康、使用方式更便捷、更科学,设计处处体现人文关怀的善意。
3)“意境之美”:运用“高科技+高情感”的设计手法,增加空间环境的文化艺术含量,寻找中国文化的延续性,寻求中国人生活环境的“意境之美”、“和谐之美”,使人们在具有和谐之美的空间环境中诗意地生活。
从文化使命的角度看,国家的发展是各类专业发展的前提,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发展与国家命运、国家发展紧密相连,国家形象和文明程度很大程度上通过国家的文化形象予以体现。一个自由民主的、经济发达的国家才会有好的、健康的文化形象。国家的文化形象要看民间传统文化是不是国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千城一面的中国城市形象不能体现一个伟大民族的国家形象。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技术人员应当学习和利用现代科技知识,更应当从博大精深的中国民间传统文化遗产中汲取营养,注重对中国优良历史传统文化遗产的传承弘扬,立足本土,创新设计。提高设计水平,为建成更加美好的中国贡献力量。
遵循 “整体设计”的原则:国际设计联盟在1995年就提出了“整体设计”的概念,这些概念欢迎为每一个人的利益改善环境:
3)整体设计确信,尽管人们可能有暂时的或永久的残疾,他们却不应受到其环境的阻碍。
设计师通过创意思维,运用现代科技知识和技能、艺术修养,提出满足功能和精神要求的优秀设计作品,给人们创造出更为优化的生活环境。
1)通过设计创新,达到设计作品“形式之美”、“方式之美”以及最高“意境之美”的层面。
a.创新设计应以国家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可持续发展为基础,努力探索可持续发展的新模式。
c.创新设计应当充分应用当代科学技术,体现信息时代的科技水平和成就,将技术与艺术完美融合。
d.创新设计应当具有精良的细部设计,记住:“上帝在细部”这句至理名言,自古以来优秀的设计作品无不具有精良的细部设计。
f.要像成功设计作品一样,设计师必须具备整体格局的把握和各部位整合协调的能力,记住:“变化容易整合难”,这是我数十年设计工作得出的经验。
可持续发展概念是从人类前途命运出发至目前所能找到的最好的发展途径;在世界范围被广泛接受的概念并予以实施和行动,是划时代的新概念。最核心的理论基础是: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它对人的思维方式、生产方式、生活方式都会产生重大影响和思想领域的变革;是人类社会一种时间和空间最为广泛的发展观。
注重对自然生态的维护和协调,以及补偿型生态环境设计。以科技进步为依托,利用科技成果树立环保、健康、文化的理念,在设计中尽可能多地利用自然元素和天然材质,创造自然、质朴的生活环境,通过综合治理和城市建设把人口集中的城市建成一个有机的、统一的生态系统。在进行室内设计时,以生态设计理念贯彻始终指导设计,建立人与自然的同构统一,逐渐转化为一种亲情并道德的关系,在与大自然和谐共生中不断达到改善人类生活环境的目的。
1)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探索人类社会生存、生产和生活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的新模式。
2)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采用科学合理的建造方式,节约资源,控制成本,提倡资源再生利用。不以大幅破坏自然环境和极大的修复代价换取形式和功能的满足。
在多元文化时代,设计不仅要有功能,满足人们的日常生活所需,又要能体现出对使用者的精神关怀和满足文化消费的要求,设计与文化、艺术一样承担着人类文明延续的角色。强调文化含量,体现本民族和地域特色成为当代设计的重要特征。
1)回归本土本民族的文化传承与发展,在文化传承中吸收领会民间传统文化之精髓,找到民族文化和地域文化特有的核心价值,在此基础上致力于创新设计。
2)对本民族文化遗产的深入挖掘和研究,将传统元素提炼、创造为新的物象与内涵高度契合的当代设计语言,从有形到无形、从符号到精神。
3)关注民生,挖掘研究本土民居文化遗产予以保护及传承,将中国文化精神和传统建造经验凝铸大规模的城市化建设成果中。
隋唐洛阳城国家遗址公园“明堂天堂室内设计”——天堂一层多功能厅建成实景(2014年)
隋唐洛阳城国家遗址公园“明堂天堂室内设计”——天堂一层多功能厅穹顶天花建成实景(2014年)
隋唐洛阳城国家遗址公园“明堂天堂室内设计”——天堂唐式卷草图案(2014年)
隋唐洛阳城国家遗址公园“明堂天堂室内设计”——明堂一层万象神宫大殿建成实景(2015年)
《设计》:请您分享一个目前关注的生活话题或正在从事的项目,以及这些与当下现状之间的关系。
(以2015年12月12日洛阳日报的报道为例)科技作为推动力,推动了经济发展原国家文物局局长、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多次来洛,对我市的文物保护格外关注,洛阳天堂明堂建成后,就《城市文化建设与文化遗产保护》作了报告,提出:“文化遗产保护的“洛阳模式”将成为城市未来的核心竞争力”的观点。给予我主持洛阳天堂、明堂的室内设计,以及清华大学郭黛姮教授主持天堂、明堂的建筑规划设计给以充分的肯定。他在隋唐洛阳城国家遗址公园,单单看着天堂、明堂景区内络绎不绝的游客,欣慰的说:“让文化遗址融入当代生活,让人们见证体验历史背景和文化的繁荣与价值,是我多年来一直期盼的,今天在洛阳梦想成真了……,“洛阳模式”值得推崇”。
2003年中国美术家协会成立环境设计艺术委员会并筹备全国“首届全国环境艺术设计大展及论坛”活动,我在筹备会上提出“为中国而设计”的学术主张,得到筹备委员们的赞同,并作为大会的活动主题向全国发布,该项活动每两年一届,在全国各地已成功举办了八届,积极地推进了专业深化和学术交流,以此涌现了大量优秀设计作品和学术论文,为国家建设和促进设计水平提升发挥了非消极作用。“为中国而设计”一经提出就在国内迅速得到响应,“为中国设计”、“为中国绘画”等各类学术活动层出不穷,已成为全国性的艺术设计学术品牌。2009年我们又策划了对西部黄土高原上的农民窑洞民居,以及山西省等地窑洞民居的保护与改造设计公益活动并付诸实施,受到农民欢迎。这次活动保护了原生态生土窑洞、文化遗产,四校的环艺专业教授和学生在深入西部农村进行调研和测量、改造设计和现场施工配合的全过程中得到锻炼,同时也使传统生土窑洞得到再生,该项学术成果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影响,并得到国内外多项奖励。
“为中国而设计”——第二届全国环境艺术设计大展暨论坛活动现场(鲁迅美术学院,2006年)
四校联合公益设计活动为西部农民生土窑洞改造设计——窑院开放后(4号窑院实景,2010年)
四校联合公益设计活动“为西部农民生土窑洞改造设计”——陕西省三原县柏社村地坑窑院会议现场, (2010年)
中国室内设计专业(后改名称为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于20世纪1955年在原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现为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建立以来已有63年历史,已从一个小专业系发展成艺术设计众多专业中培育学生人数最多,在全国范围开设专业系所最多的热门专业。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技术人员为中国改革开放和大规模城市化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然而,环境艺术专业教材中一直没有专业历史的教材内容,仅从建筑史课本中查找与建筑装修和室内相关的内容向学生介绍,这样的做法持续多年,一直到2000年之后,在我受邀请调到中央美术学院任教开设博士课程并招生,我在环境艺术设计研究方向下面选题“中国室内设计历史研究”,前后由逐年招收的博士研究生在前后十几年时间内完成了该选题研究,共十个历史阶段的浩大挖掘研究工程,加上最后一部《中国陈设艺术史》的完成,共计11分册合成一部的《中国室内设计史》,为了应对教材急需,由上海烨城文化传媒有限公司负责人张绮莎给予友情支持,赞助并策划主持制作成视频音像片《居之美》共39集,由央视主持人王一岩(免费主持)与专家访谈视频片在中央教育台和上海教育台播出。后来由于电视台收取播出费的问题无法持续。接着张绮莎带领摄制组开始编集筹备《中国室内设计千年回眸》制作,得到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的全力支持及出资100万元,公司方面也给予了较大资产金额的投入,历时近二年的共同努力,终于完成了这部93集大型专集,出版社已向全国发售,受到社会好评。《中国室内设计艺术千年回眸》以大量的史料、文物、考古成果及典型事例来再现历史、勾连当下,渗透了历史事件、民俗生活、学术研究、宗教信仰、艺术风格等多层次多侧面的信息,将历史学、社会学和人类学的观念灌注到影像的叙事中,形象生动地讲述了中国人几千年来的生活状况、居住理念以及人文特征的发展变化,不仅重现了古建室内设计之美和古意生活之美,而且更赋予了它强烈的时代感和现实意义,堪称中国室内设计领域的经典之作,填补了国内室内设计史以及可视音像制品的空白。
中国室内设计,伴随着历史的变迁、人类的进步和科学的发展,承先人之精髓,传时代之风采,载文化之印记,静静流淌于中华上下五千年的文明长河中,诉说着从落后走向先进、从平淡走向绚烂、从守旧走向创新的故事,展现着历朝历代集科学技术、人文历史及审美情趣于一体的文化符号,传递着人们向往美好宜居生活的精神追求,是增强民族自尊、自信的最好教材。
从左至右:赵囡囡、赵慧、郑韬凯、朱力、汪建松、张绮曼、陈六汀、李瑞君、孟彤、王晓华(宋立民、翟睿临时有事不在)共11位博士
首先,要有美术功底。环境艺术设计师,除具备坚实的专业基础外,还要有很好的美术功底,有速写、绘画的基本功,受过素描、速写和色彩的训练,在美术院校学习艺术设计的学生是幸运儿,他们近水楼台先得月,不仅学习课程中有较多基础美术课程,而且日积月累日常活动中也得到不断地熏陶,如果他们还有对文学及其他艺术的热爱,均有利于艺术修养和思想境界的提高。在科学发达,建造技术高超的今天,环境艺术设计会越来越倾向于设计作品艺术水平的竞争和空间意境创造水平的竞争,因此逐步的提升自身艺术修养是至关重要的。作品是设计师的立身之本。在伪劣假冒充斥市场的今天,不要去羡慕那些用学术腐败手段捞到的名和利,自古以来,设计师、艺术家最终都以作品说话,抄袭模仿是没有出息的,最后终将暴露于光天化日之下。青年设计师应当用毕生精力投入创新设计,逐步的提升创造能力,做出具有当代审美价值的原创设计,立志当一个创造者及抄袭重复的批判者,历史不会记住重复者,历史只会记住创造者。
鸟字从地面飞向空中,近看,下面是简体,再往上依次是繁体、楷书、隶书、小篆、最后是象形文字的“鸟”,如真实的鸟在空中翱翔,这是“鸟”字的历史的浩瀚演变,也是一幕中国文化的切片缩影。徐冰的这件当代艺术装置作品与室内空间有机结合,历经数千年的“鸟”字形体变化含义深邃,是一件成功的当代艺术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