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致辅导员丨基于明尼苏达工作适应论下设计类专业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模式探究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增长,大学生就业形势日趋严峻,对于高等教育而言,有明确的目的性的职业生涯规划模式可以引导大学生选择匹配的职业,本研究以设计类专业大学生为例,简述了设计类大学生的特点和就业现状,依托明尼苏达工作适应论,通过个人满意度和职业满意度的适配创新一种适合设计类专业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模式,为促进高等院校高质量就业提供思路。
自2022 年起,“00 后”千禧青年正式告别大学校园步入社会。加上刚进入职场不久的“95 后”,共同构成了1995年-2009年间出生的职场“Z 世代”。
近年来,毕业生人数增幅持续上升,国家和地方采取了一系列稳就业、保就业的政策,但仍有大量大学生对未来非常迷茫、就业质量不高。探其原因,在高校的人才教育培训过程中,缺乏有明确的目的性的开展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并提供针对性的就业指导,其中,良好的职业生涯规划模式是促进高质量高水平就业的重要因素。
本研究以设计类专业大学生为例,基于明尼苏达工作适应论,探究一种适合设计类专业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模式,以促进高质量就业,为社会输送高水平人才。
“00”后作为新一代的职场人,无论是从个人成长背景还是所处社会环境来说,他们都更加思想开放、自我独立、充满自信。设计类专业大学生与其他大学生相比,有共同的特点,也有自己独特的特点。
一是自我意识强,个性鲜明,追求自我,悦己心理显著,不喜欢被约束,专业学习使他们思维活跃, 并且有强烈的自我表现欲望。
三是心思敏感,较脆弱,设计类专业学费较高,家长会更注重对学生的经济支持而忽视学生心理健康,导致学生敏感,易出现消极情绪,抗压能力弱。
四是创造新兴事物的能力强,设计类专业大学生大多具有美术功底,能够创新设计作品,具有一定的实践能力。
五是功利化倾向明显,设计类专业学生大多为独生子女,缺乏奉献精神,参加校园活动大多有目的导向,更多的追求参加活动能给我们自己所带来什么,更注重自我的收获。
因此,设计类专业大学生对于就业的需求主要体现在个人成就感的体现,相比薪水,他们在选择职业的过程中会更多考虑个人价值是否得到体现,作品能否得到客户的认可。
设计类行业前景广阔,市场需求高。随着经济迅猛发展和文化产业的不断壮大,设计类行业的市场需求逐年上升,对于设计的要求也更偏好年轻化、个性化。行业发展势头较好,设计类专业学生在毕业后也优先选择与自己专业相关的行业,例如广告公司、设计企业、传媒公司甚至互联网领域的创新型企业等。
设计类专业稳岗率较低,创业率较高。根据调查显示,设计类专业平均离职率达70%以上,平均创业率达9%以上。部分员工裸辞或跳槽的背后是价值没有体现,或者领导、团队、薪资及工作量的不满意。深入探究后发现,部分原因是员工在工作中不会规划工作,没有完成目标,在公司不能够实现价值,得不到对应的福利待遇,才会有裸辞或跳槽的出现。
但设计类专业创业率较高,部分学生在大学期间就已在学校或学院等平台开始创业,也有许多毕业生在公司锻炼以提高自我的艺术感知敏感度,并把握艺术设计的市场动态趋势[1],之后会整合资源开始创业。
设计类行业已受人工智能影响,亟需创新。人工智能技术已开始在设计领域中大范围的应用,例如自动化海报设计、智能化网页布局、图像识别与处理等,这些技术能大大提高设计师的效率与精度,同时也会对传统设计方法和职业造成一定的冲击。
因此,探索新的设计思路和方法,通过适应新技术、创新与设计思考的理念与技巧结合,来保持职场竞争力,是应对人工智能的挑战的重要路径。
明尼苏达工作适应理论是由Rene V. Dawis和Lloyd H. Lofquist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Dawis和Lofquist将工作适应定义为一个持续的动态过程, 该过程包括四要素:自身能力、职业要求、个人需求和职业回馈,在一个组织(环境)中,想要有稳定的发展,要达到个人满意度和组织满意度的一个平衡。
组织满意度是企业(组织)对个人的提出的要求,也就是对自身能力的要求。能力对应的是工作要求,能力高于工作要求,则组织满意度较高,反之,组织满意度低。高的组织满意度,可以让个人在企业(组织)中得到稳定长久的发展,比方说升职或留任,反之则有可能会被解雇。要在组织中获得长久的发展,个人必须首先要逐步的提升自己的技能,以此来获得较高的组织满意度。
同时,适当降低对组织的期待,这样才可以获得比较长久的快乐。自身能力和工作要求、工作需求和工作回馈,双向动态满足,才可达到个人与职业的最佳匹配。
一是全员育人,通过辅导员工作室[2]等平台以专业团体辅导加个性咨询服务相结合,建立职业生涯规划“一人一档”,有明确的目的性的探索生涯,帮助学生开发个人潜能,树立正确的择业观,明确职场定位,提高职场竞争力。个体咨询是建立“一人一档”的有效方式,主要是通过建立关系、澄清问题、分析问题、处理问题、结束会谈为主要流程,但后续的专业帮扶仍需学校多方共同协作。
二是全程育人,抓好“三进”工作,全面推动职业生涯规划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互联网在倒逼课程改革,高校应创新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相关的课堂教学,掌握第一课堂的主动权。
高校应通过思政教师和专业教师的合作,将辅导员工作室、专业工作室、创新创业平台等引入第二课堂,丰富第二课堂内容,引领学生提升专业能力,例如参加设计类专业竞赛以赛促教、扶持优质创业项目,以全程提高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能力。
三是全方位育人,通过丰富多彩的学生活动、设计比赛、手工体验营、实习等方式提升学生的可迁移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包括执行力、沟通能力、判断力、学习能力、创作能力等。提升以上能力,不但可以帮助学生在工作中建立良好的工作关系,也可帮助学生提升工作效率,无论从事何种职业学生均可受益匪浅。
一是校企合作,邀请设计类企业进校园,一方面可以为学生提供真实环境的实践和实习机会,参加企业活动,体验企业文化[3],得到实践锻炼,可掌握更多的实践性知识和技术,同时了解用人单位的聘任意向。
另一方面企业也可通过进校园深入了解现在大学生的需求,应用到企业管理中,促进企业发展,筛选适合相应岗位的员工,为企业输送优质毕业生,实现学生个人满意度和企业组织满意度双提升。
二是双师合作,针对之前提到的设计类专业大学生不同于其他专业学生的特点,高校应基于积极心理学进行设计类专业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4],建立职业生涯规划师和心理咨询师的双师合作模式,职业生涯规划师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学生探索自我,发现自己的优势和兴趣,寻找工作的乐趣,将兴趣和优势与工作相关联,可以使学生在工作中获得更多的成就感和满足感。
心理咨询师则通过心理疗愈、心理咨询等提高学生的心理调节能力和承担接受的能力,激发学业积极情绪,正视学业消极情绪[5],与焦虑和解,坚持目标和规划。
根据明尼苏达工作适应论来平衡个人需求和职业给予,提高能力,降低期待,在一个组织(环境)中,想要有稳定的发展,要达到个人满意度和组织满意度的一个平衡。自我积极的个体是其职业生涯累积优势趋势的受益者。
职业生涯是一个长期可持续发展的过程,行业、科技、社会需求的一直在变化,使得职业生涯规划模式要一直创新。
工作适应论对人在职业中相互适应过程进行了分析,为咱们提供了解析人与工作互动过程的另一视角,除了人和工作之间的适合程度,人还有主观能动性去调整以适应工作以达到个人满意度和工作满意度的平衡。
本研究以设计类专业大学生为例,构建了通过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以提高组织满意度,校企合作、双师合作等多方合作以提升个人满意度的职业生涯规划模式,以提高学生的工作适应力,促进学生高质量就业,为社会输送高水平人才。
[1] 申晓燕,豆孝伍.高职院校艺术设计类专业创业型人才教育培训模式的探究[J].亚太教育,2016(07):132.
[4] 姜欣言.积极心理学视域下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研究[J].江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2,35(08):134-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