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5日上午9点,建筑学院环境设计系的硕士导师邱景亮、陈学文、王小荣、郝卫国、王晶、贾巍杨、曲翠萃老师与一、二年级研究生在18教学楼510室指导设计(一)开题,并邀请天津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景观设计师田恬老师为同学们讲解本次课题——天津市中心城区街道更新改造设计。
首先,田恬老师介绍了项目的基本情况,该项目源于天津市进行城市交通改善,大多数都用在天津中心城区核心区的更新设计与建设,包括和平区、南开区、河北区。课题主要选取河北区为改造对象,相对于其他两个区,河北区的历史背景和文化丰富,发展相对其他区较慢,可改造空间大。并指出此次街道改善的几个重大转变:①片面关注机动车通行→全面关注人的出行 ②道路红线管制→街道空间管制 ③工程式设计→整合式设计 ④注重优化道路功能→注重促进街区发展。充分渗透“安全、绿色、活力、智慧”的改造理念,提升老城的凝聚力与向心力。
其次,介绍了南开区老城厢步行和自行车交通示范区一期项目景观设计,充分解读题目并给予一定的设计启示。一期项目是以东门内大街至水阁大街为基础,其目标是打造天津老城厢“连接历史与未来的新地标”。挖掘天津旧城的轴线意识,完成慢行系统的更新。南开区老城厢具有悠久的历史背景和文化,现阶段内区域交通和城市印象不明显,有许多问题是需要重新规划与更新设计。当下所做的也是在弥补过去快速建设中出现的一些问题,而且希望改造工作能经得起时间考验。
之后,田恬老师介绍了河北区的基本概况与定位意向。河北区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天津美院、北宁公园、大悲禅院等一些文化场所分布其中,也是国际设计周的举办地,在改造上有很大的空间。目前,在河北区已规划设计接驳工程的三个节点:中山地铁公园、金狮桥桥下公园、幸福公园站公园。城市微公园系统激活河北区的城市景观,而进行城市街道更新。老师们也补充提出了一些重要的想法,例如要注意河北区的不同街道背景,包括古民居、名人旧居以及前各国租借区的不一样的风格与历史积淀。同时老师们提到,必须要格外注意设计风格与整体元素,通过调研基地与施工现场了解信息。同时,也多次强调了解天津建城史的重要性,例如天后宫,东浮桥,少年宫等天津老城记忆在当代设计中的体现等。
我对冯骥才先生《抢救老街》中所说的,用天津老街、桥梁的拆除换来城市加快速度进行发展的现状感慨良多。而现在,人们在享受到好的生活质量的当下,也慢慢变得意识到了精神层面的缺失。请问如何站在人性化的角度研究过去街道和未来街道的关系?对于人的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如何平衡?
历史需要的是尊重和创新,不只是单纯的怀旧,设计也需要面向未来的生活,但也不能丢弃优良历史传统。把老街拆除后又重新找回当时的魅力,这是不同的时代追求下的必经过程。一些历史资源可以催生我们的灵感,以便我们更好地重塑未来的城市。比如河北区的问津书院,王振良老师在天津文史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以植入一个元素带动整个街区,老城更新偏向这种针灸的形式。街道更新不是光局限在物质层面,街道涉及多方利益且主管部门很多,有很多的协调和综合性的要求,包括设计上也有很多不同专业的合作。环境设计专业也要关注其他专业的动态,比如说要对交通专业有些了解,要对社科知识有所认知,学会怎么做调研,怎么做访谈,尤其是规划理念的思考也很重要。这样才可以突破现实的极限,遵循城市整体的发展趋势,多去现场走走,寻找灵感。
由于受到天津历史的影响,城市建筑与街道都充满着不同的风格,历史气息浓郁。但随时代发展,市民和政府都对街道更新提出了新的设计的基本要求,如此就产生了新与旧、风格迥异或统一的矛盾。请问老师是如何在更新设计中对待这一矛盾,是强调各有的特色还是趋于风格统一?
天津城市在全国范围内是极具特色的,每个区,甚至一个区内就有很多不同的文化与风格。所以在设计中我们还是深度挖掘不一样的区域的历史文脉,持有尊重、保护与延续的态度,立足于当代发展需求,做延续多元风格的街道更新设计。
街道更新实际上也是新旧价值的思考,街道更新设计存在传统保留与时代创新的交融与碰撞。一方面,传统的设计理念与当代需求存在一定的差异,不可完全照搬。一般的保护思想,是保留当时认为满足当代审美与理念的部分,而去除“不符合”的部分。长此以往,在我们自以为好的意识的剥离下,会造成传统与文化内涵的缺失与断代。另一方面,创新是充实传统时代特点从而使其被大众接受与继承的工具,但在创新过程中要立足于延续城市文脉与肌理。
其实这是一个持续性的问题,天津有一个反面的例子,就是和平路的恒隆广场破坏了这个区域的原有肌理。在设计中应从尺度、空间、形态等方面尊重区域文化,找准定位。
请问老师选题是具体到某一条街道还是整体街区的慢行系统更新?这次设计的尺度范围是多大呢?
这次的设计跟以往规定好范围的课程设计不一样,这次设计是一个研究型的课题。每个人观察和思考问题的点都不相同,不限定尺度更能激发大家对场地问题的探索,既可以从大尺度的街区规划角度察觉缺陷进行创新,也可以从小尺度一条街里找寻城市根基,恢复街道人文色彩。设计立足于研究,你们可以发散思维,在不同尺度找寻更多的街道更新改造的方法。
展示的更新案例,在我们专业范围内看,非常的理想并有新意。但城市的使用者是市民大众。可能对于市民来讲,如何更快捷方便的使用更重要,往往不会思考背后的历史文脉,甚至对于更新后的形式有异议。随着更新规模的扩大,这种矛盾会慢慢的突出。设计师所带来的更新是否会“受累不讨好”,怎么样处理这种不停地改进革新的理念与市民意见的矛盾?
街道就是一个集中了各种各样矛盾的地方。在设计过程中,我们总会经历来自四面八方的质疑和否定,这要建立强大的心理素质。另一方面,更新改造是一个权衡各方利益的过程,满足大部分需求的同时也代表着牺牲小部分人的诉求。在设计过程中,我们有所有的领域专业数据的统计与分析。水阁大街人车流量较少,对部分路段进行断交后强化步行系统的不利影响较小。金狮立交桥改造中加入了隔音设施,隔绝声音的效果符合国家标准。也有毋庸置疑的问题是经过测算,在高峰时段也会有短暂拥堵,但我们在设计中要更多地考虑能为市民带来什么。在城市发展中,我们不断为人的生活争夺空间,就需要车行空间进行缩减和让步。天津在大多数时段的车行压力并不是很大,道路相对较宽阔,随着城市管理的日益高效,市内车行道路的压缩或许是天津这类城市发展的趋势。另外,更新理念不能强加给市民,还需要很久的引导与培育。
最后,郝卫国老师做了关于学术性硕士和专业型硕士课程设计选题与该项目相关的补充说明与要求,确定了调研计划与设计进程以及时间节点安排。至此,本次建筑学院环境设计系设计(一)开题会议在热烈的交流氛围中结束。
与会同学:闫小杰、谢明君、刘璐瑶、王田、苏静媛、呼贝泰、尹圆、黄德馨、吕志裕、舒居然、陈雨佳、赵雨暄、朱雅晖、牛瑞甲、张靖悦、纪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