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初心如磐 笃行致远——我校环境设计专业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近日,教育部办公厅公布了2020年度国家级和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名单,兰州文理学院环境设计专业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我校环境设计专业开办于2000年, 2010年被评为“省级特色专业”,为我校第一个省级特色专业,也是全省第一个环境设计类的特色专业。2019年,该专业获批甘肃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021年,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恒者行远,思者常新,博观约取,厚积薄发。“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成绩的取得离不开学院和环境设计专业每一位默默奉献的老师,也离不开每一位好学深思的学生。
我校美术与设计学院院长吴晓玲教授,作为“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的负责人,在介绍环境设计专业建设中提到:环境设计是对人类生存空间进行的设计,是一门前沿性和实践性特色鲜明的交叉学科。我校的环境设计专业在全省创办时间较早,在二十年的办学历程中积累了丰富的教导学生的经验和成果,这是此次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的基础,也是对学院近年来格外的重视专业建设,将人才教育培训工作作为工作中心,毫不松懈、持续推进成效的肯定。
近年来,美术与设计学院环境设计专业在建设中,聚焦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和“美丽中国”建设,服务乡村振兴环境设计与景观规划,居住环境文创家居设计与开发、非遗(美术与手工艺)陈设品设计方向。以提升人民美好生活需求和促进区域经济发展为目标,在人才教育培训方案制定中分设室内设计、景观设计、陈设设计三大专业方向,使学生在具备环境设计服务能力的同时具备专业所长。在教学过程中落实“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理念,积极推行“工作室项目化教学”和“以展促教、以赛促学”的教育学生的方式,突出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和专业服务地方的能力。在课程建设中以 “一流本科课程”建设为契机,在教育学生的方式中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开展课程教学改革,引进优质教育资源。利用央财、省财项目资金,在校内建成环境设计、装饰艺术、视觉创意3个实训中心,在校外与省内最大的设计行业平台——“DH设计·兰海运营中心”签订“校企合作协同育人基地”协议。通过一系列工作地有序推进,我们取得了专业建设中里程碑性成果。未来,学院将在应用型创新性艺术人才培养的道路上积极探索,以落实建设“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为契机,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区域经济发展做出更多贡献。
“那时候网络学习资源太少,信息渠道闭塞,学习全靠自己使劲钻研。”1996年,万学汇老师在四川美术学院进行培训时,参加了四川美术学院的全国设计展,设计展上的演示工作都由Photoshop与CAD辅助完成。人山人海的会堂里,他第一次强烈的感受到了计算机技术带给设计的便利与魅力。万学汇老师说:“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给予了现在的学生无穷无尽的资源和开阔眼界的机会,这为实践提供了更大的可能性。”
近些年,在一次次的探索中,环境设计专业的师资力量不断强化,从设计基础到设计理论,有关专业课程都有富有经验的专业教师进行教学。万学汇老师强调,环境设计专业学习实践性强,并且注重操作,学校早在2014就开始着手对教学结构可以进行调整,坚持将实践教学放在首位,利用多项计算机技术,例如Photoshop、3D Studio Max、SketchUp等设计软件的学习,将校内实训、特色课程与校外实习基地的教学有机结合,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利用学校“一院一品”平台建设,将课业作品在学院通道公共区域展示,进行作品交流,以此提升专业素养和团队协作能力,以全然的专注和乐趣投入其中,分享设计经验,体验设计作品带来的喜悦感与价值感。如今,拥有丰富信息接受渠道的学生们总会有各式各样的奇思妙想,尽管有些设计看上去天马行空,但万学汇老师表明了自己也会尽力支持学生们去尝试,毕竟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
兰州文理学院环境设计专业建设依托国家“一带一路”倡议,聚焦区域经济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助力甘肃地区乡村振兴与环境设计。王乐老师表示专业任课教师在担任教学工作期间,坚持以服务地方经济建设为己任,多年来,无论是在教学还是课程实训上,都紧紧围绕着地域生态环境保护、美丽乡村建设、城乡绿色人居环境工程、乡土建筑保护、民族建筑与文化遗产保护等方面开展。
在环境设计专业开设的设计色彩课程上,老师们指导学生做综合素材的应用。课堂上,学生们曾将食用盐、卫生纸、乳胶漆、颜料等作为材料,利用木板、刮刀、裱花袋等工具,融合敦煌壁画元素、唐卡的宗教色彩元素等进行作品设计。敦煌石窟壁画富丽多彩,佛经故事、山川景物、亭台楼阁等惟妙惟肖、雄伟瑰丽,反映出相应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状况,不仅为中国古代史研究提供珍贵的形象史料,也为后代设计作品的脱颖而出贡献了灵感。唐卡作为藏族文化中独具特色的绘画艺术形式,具有鲜明的民族特点和独特的艺术风格,被人称为“藏文化百科全书”。同学们在运用民族元素与地域文化元素进行设计的过程中,充分感受到了二者的魅力与价值,这也更加增强了新时代青年人对中国传统历史背景和文化的认同感与自信心。
“立足甘肃,为甘肃的地方经济文化发展贡献自己的绵薄之力,这是我们的心愿。”万学汇老师认为将地方历史背景和文化融入设计类课程教学是目前引导学生立足本土设计创作的重点。立足地方经济文化实际,充分挖掘、选取地方历史背景和文化中的积极因素,对于培育学生的创新能力很有意义。厚重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凝聚成了引领全国各族人民奋勇向前的精神力量,坚持让学生多渠道、多角度地了解中国传统历史背景和文化,能提高学生们对民间传统文化的认同,将这颗“文化自信”的种子扎根于学生心中,因为根深则蒂固,蒂固则风雨无惧,只有向下扎根,才能向上蓬勃。
“我经常告诉我的学生,设计作品不仅是贴在墙上让观众用眼睛去看,更要让人走进你的设计空间,沉浸其中用心去感受。因此,我鼓励学生多去接触新鲜的事物,这也是创新的秘诀。”创新是什么,该如何去创新,万学汇老师和王乐老师一致认为创新不只是独一无二,更是要做生活中的有心人,自主地接触新鲜事物,将它们与地方文化特点、自身对于世界的认识与理解相结合。
康吉庆和金鑫是来自17级环境设计专业的学生,在日常的学习中,老师总告诉他们要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永远对美保持敏感,善于从生活中汲取灵感。康吉庆说,自己最喜欢的课程是中外建筑史,因自己喜欢历史,对世界各地的风俗文化都非常感兴趣。平时他也会从影视作品的布景与色彩中获得启发,慢慢用时间和思想去酝酿灵感。有时突破固有思维会非常难,这时他便会寻求老师的帮助,在与老师的交流中找到问题的突破点。金鑫则表明了自己“呕心沥血”完成的设计作品被老师指出问题后的挫败感总是让他困扰,但这时他总会回想现场踏勘时老师对场地的分析,以及在一次又一次遇到创作上的瓶颈时,老师耐心的指导。
两位同学曾一起跟随王乐老师参与乡村住宅改造设计,深入临夏回族自治州永靖县刘家峡的自然村,了解当地环境气候、风俗文化。改造活动中,王乐老师将学生们分成小组,对村民住宅以及周围环境进行现场踏勘,全方位了解房屋历史、面积、构造、户主的经济情况及使用需求。当时村中几位已年过六旬的村民住在土木结构的老旧房屋里,已经和屋顶飘摇的瓦片一起度过了二十几年的风风雨雨。一眼望去,房屋布局分散且无序。师生团队通过调研认为,这一类房屋能结合周边基础设施进行重建,同时,将分散的旧房适度集中统一规划改造,这个村子就可以在形成较完善的农村社区的同时,实现节约土地、增加公共绿地的目的。
通过现场踏勘,学生们深刻地领悟到了环境设计专业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生态文明建设责任之重大。也更加明确了自己今后发展和努力的方向。“学习环境设计专业,不单单是通过对专业相关知识的汲取与运用,设计出属于自身个人的作品,更重要的是打开眼界,培养设计师的责任意识,为甘肃地区乡村振兴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老师们对我的影响很深,是他们教会了我们眼界注定心的格局。”
人才培养质量是学校的立校之本,本科教育是学校的发展基石,从“一流的态度”到“一流的能力”,环境设计专业的全体师生为咱们提供了成功的范例。
在信息匮乏的年代,为提升专业能力,老师们千里迢迢奔赴外地去进修。他们用肩膀背回来的沉甸甸的专业资料,不仅是宝贵的书本资源,更是建设一流学科的重任。这样的毅力与信念投射在日常教学工作的每一个角落,蕴含在设计作品的每一处色彩与构造中,也扎根在每一位学生的心间,激励着大家向前。从师资匮乏到教师队伍日渐壮大,从校内实训到主动走出校园,参与校外实习项目,一门门精品课程精彩纷呈,一幅幅设计作品装饰回廊,一页页历史等待着新时代的青年学子用自己的双手书写辉煌。
未来,环境设计专业将继续立足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和乡村振兴的国家战略需求,以建设“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为契机,坚持“立德树人”,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学生综合素养培养为根本,聚焦专业特色发展趋势,建设室内设计创新发展、景观设计服务乡村振兴、陈设设计赋能文旅产业的特色鲜明的一流本科专业,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人才支持和智力保障。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从曾经的“一流”到未来的“一流”,每一位文理学人都任重而道远。
在被询问到“在本次冲击国家一流专业时做出了怎样的努力时,老师们的答案出奇的一致:“没什么阶段性的冲击,因为我们从未有一天懈怠过,我们始终相信,厚积才能薄发,成功永远只属于不断努力的人。”
是的,没有孜孜以求的探索,就无法行至千里。没有那汩汩的溪流,就无法汇合为无边无际的大海。想要达到理想的远方,就应当步履不停,想让梦想成为汇聚承载万物的海洋,就应当不舍昼夜。我们始终相信在永无止境的奋斗与拼搏中,最闪耀的永远是那一颗恒久不变的初心。
· 百年华诞 壮丽画卷 ——庆祝中国成立一百周年甘肃党史图片展(第二篇章) 探索与建设社会主义(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