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许单纯地依据“高净值人群”这个数值,还不足以说明未来中国将是艺术品市场 “奇迹”最可能的发生地,毕竟,资本说到底只能算是艺术品市场的一个核心“硬件”。艺术品市场整体“系统”的良性发展还需要更多因素的同步配合。比如,中国政治局势的持续稳定、宏观经济实力的不断的提高以及全民素质的提高等等,这些将从一个大的角度上对中国的艺术品市场提供有利的环境。另外,2008年奥运会某些特定的程度上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形象,经济危机中惠及全球的经济决策也为中国赢得了更有利的国际形象,再加上中国文化事业自身的慢慢的提升,对建设国家“软实力”的不断重视也都是中国艺术品市场的“利好”因素。从人民币资产的角度上来看,中国整体实力的提高也为中国艺术品价值的升高增加了不少砝码。尤其是在过去的两到三年里,中国的美术馆建设可谓蓦地里“遍地开花”,上海和平饭店艺术中心、江苏省美术馆新馆、国家博物馆新馆、中国美术馆新馆、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深圳当代艺术馆、证大现代艺术馆、青城山•中国当代美术馆群、华•美术馆等等都在细无声中滋润着各地的艺术氛围。因此能说,无论在“硬件”上还是在“软件”上,未来中国艺术品市场的土壤都是足够深厚的。
当然,购买行为只是市场这枚硬币的一面,另一面自然就要说到提供方的情况。在艺术品市场中,人们购买的对象是“艺术”。艺术的门类众多,表现方法不一,艺术价值的判定也相当复杂……在这里,有一个确定的结论就是:中国的艺术在进步,在探索,而不是亦步亦趋追随传统或者摹仿西方。能够正常的看到,中国艺术家近几年慢慢的变多地进入国际权威艺术机构评定的全球艺术家排行榜中,中国艺术品屡次在专场拍卖会上引发竞拍热潮,这在某一些程度上肯定了中国的艺术价值。并且在不久的将来,教育程度的提升、艺术家自身整体素质的提高、文化的积淀、视野的开阔以及中国文化世界影响力的提升,都将促使中国艺术家对艺术的思考与理解相比于以前更为深入,所创造的艺术也将会有更强的感染力,包含更多的人文关怀。
正所谓“盛事兴藏”。国泰民安的时代里,人们有较高的精神需求,艺术品彰显品味、提高修养,同时流通性稳定,具有相当的投资价值,是一笔不可多得的财富。而在经济不稳定的时候,通过合理操作,艺术品还能成为保值增值的工具。
从投资的角度看,买入卖出的时机都是大学问。如何在艺术品的买卖中得心应手,需要投资的人对机遇明确判断和敏锐把握。
早在90年代在中国艺术在国际上还几乎默默无闻的时候,法国收藏家让—马克•德克洛破就开始大量收藏中国的当代艺术。10余年间投资金额逾百万美元,规模已达150余件,包括王广义、张晓刚等著名中国艺术家的作品,他正是看准那是中国艺术史发展的关键时段,那是中国艺术家探索当代艺术的重要时期,丰富的艺术创造必然会得到历史的认可,继而反映在经济价值上。
当然,进入艺术市场也需要相当的眼光和行业知识,让•马克先生不仅是收藏家,也是策展人,是艺术行业内的专家,因此才可以目光如炬,出手不凡。短时间内就训练出一双火眼金睛是不可能的,因此也可以像尤伦斯夫妇一样,寻找一位费大为式的的“大拿”前来掌眼,还可以请专门的咨询机构就作品的真假、艺术水平、价值乃至于上升前景做评估,更好的把握藏品的品质。
在这十几年的时间里,中国的艺术与艺术品市场都在不断地向前发展。2006年以来,艺术品行情突飞猛进,短时间内价格持续上涨惊人,进一步促使了艺术品市场的成熟。尽管金融危机的爆发短时间内在某些特定的程度上减缓了中国艺术品市场前进的步伐,但能确定,中国艺术品市场经过几年的发展已经到达了一个较高的位置,并且基本上已经稳定了。中国的收藏家以及潜在的艺术品投资者增强艺术财商意识,以资产的组合配置来规避风险,保值增值。眼下金融危机挤去了艺术品市场的水分,很多作品价值被市场低估,市场回归理性对成熟的藏家更是一件好事。
因此,面对艺术品市场,中国的高净值人群需要开拓视野,把握机遇,买低卖高。和所有的投资市场一样,投资艺术品需要站在更高的角度上对大局势、大趋势做出判断;而和其他投资市场不同的是,投资艺术品需要不少的艺术知识和独到的眼光,调动自己对于艺术的认知与感悟,从纷繁复杂的艺术品市场中挖掘有价值、有潜力的作品。
(作者简介:王通伟,清华大学当代艺术投资与风险控制课程主讲人。2007年加入今日美术馆战略发展中心,2008年担任今日艺术国际当代艺术资讯中心总监兼今日艺术网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