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院的出路到底在哪儿?
您当前的位置 : 首页 > 装修案例 > 开云手机app

设计院的出路到底在哪儿?

2024-04-21 开云手机app
详细介绍:

  先说设计院工作感受,只针对我工作过的设计院,但别的类型的设计院了解到的差不多类似,对于一个小兵来讲,设计院的人际关系最简单的,工作内容也比较“单纯”(就是画图)。

  设计院的出路是什么?这样的一个问题实际上的意思就是咱们这行的职业规划,已经在设计院内工作的人和正在找设计院工作的人,我觉得不少人很少想这样的一个问题,因为就目前而言,只要辛苦工作,有活干,还是有不少设计院的收入尚可,比上不足比下有余。不过,设计院画图真的有点“磨人”,虽然这行非常看重经验,但实际上创造性不强,每天工作内容套路大体相同,大家是照着专家制定的规范去工作,很多人被磨的失去了棱角和激情,有些人都是走一步看一步的态度。虽然人生变数是非常多的,计划赶不上变化,但我觉得任何行业都需要有一定的职业规划。

  从宏观上讲,个人觉得建筑土木行业必然在未来紧缩,直观的感受就是找设计院工作难,招人少,降薪,甚至裁人和一些设计院倒闭。未来会不会有转机,我一个行业菜鸟,不负责任的说并不看好。行业需求人少,必然导致这个专业的大学毕业生供应减少,这需要一个过程,最终达到一个动态平衡,那么这样的一个过程中多余的新人和已经从业的老员工怎么办,我想有一部分人只能被迫转行甚至失业。

  设计人不可能一辈子高效画图的,40岁之后要想保持住甚至超越一个成熟设计人的收入,甚至说的吓人点保住工作不失业,只有做上领导。要么身处在大院发展超越老员工和同事,熬到老前辈退休自己上位;要么在大院中锻炼到技术成熟,去小型设计院做个领导。我发现目前一些民营或者小型挂靠或分院的前辈大体走的是第二条路,但他们那个年代可是行业的黄金期,小型设计院遍地开花,所以第二条路行得通。

  工作这短时间感觉到设计院里有相当一部分人想要选这条路,大概是设计院工作5年左右去甲方做相关专业的工作,也有的人从设计院去了甲方后觉得不适应又回到设计,对于现在刚入行设计的人来说,未来5年后甲方的情况如何不得而知。

  大环境不景气下很难,说到这条我们机电专业真是悲剧,也许未来会出现一批专门从事机电业务的事务所,如果谁开了设计院记得找我们悲剧的机电专业同胞去当负责人- -。

  包括不想再画图的,行业里被淘汰的,有志做个小买卖的人最后可能走这条路。甚至在二十多年后,从事底层体力劳动的人里面估计大概会有一部分当年的画图匠。

  ,证是在某些特定的程度增加了自身的价值,能够更好的起到短时间增加收入的作用,本质上与提升技术水平等价,证明自身一定的技术水平,但对职业轨迹起不到本质的决定性作用。其实就是国家政策法规造成了这个证的核心价值,并且现在能够正常的看到随市场变化,政府政策也在变化,证有是最好的,可能未来会变成必须的,但绝对不是有了就高枕无忧,也许在未来这个证变成了从业证,届时考试难度降低,结果可想而知。若不是国家对企业的规定,有证对于找工作大概等于四六级,少数骨干加上廉价劳动力,减少相关成本增加利润,才是老板最需要的。不过,目前来看,在这行混是一定要尽力拿证的,至少在未来应该能保住饭碗,而且当下还可以靠这个赚一笔不小的收入,你懂得。在工程行业里,设计院的人习惯把技术至上,确实画的多赚得多,但即使在设计院,赚的多的人,大部分虽然是技术出身,却不是因为专业方面技术而迈入赚的多的行列(除了总工)。

  如今进设计院的学历门槛慢慢的升高,很多一般的单位招应届生都要研究生起步(这方面建筑专业同学好很多),在我看来只是因为行业不行用这个去强行筛选掉一部分人,读过研究生的同学去了设计院大概能体会研究生对于设计院工作的用处大不大,尤其是某些专业。一线工作的前辈们在短短二十年间把我们的大中国建立如此繁华也没有几个是硕士出身。硕士本职研究和创造跟设计院的实用科学完全两个路子。家里有关系一样普本上路。设计院工作三年出来一般比一个刚毕业的研究生水平要强得多。未来这行竞争加剧,保持自身先进性的同时最好锻炼和掌握一些其他技术或者能力,我觉得这是必要的,而这点很多设计院的同胞可能因为太忙容易忽略,貌似也是传统行业从业者的通病,对新技术新产业的关心不足,就像20多年前老国企里的员工对市场经济的到来茫然不知。想想万一哪天不行,除了画图,自己还能做什么。国家已经延迟退休,刚入这行距离退休还有30多年呢,未来会有多大变化,it对各个传统行业的渗透和冲击目前已经很显著了,这真是个既让人震惊又不得不承认的事实,智能化自动化大概是未来趋势,只不过现在对土木行业影响还不多,不过5年,10年,15年后呢,总之在这个行业内生存,得有一定危机感,在设计院里靠画图赚的钵满盆盈的日子大概不会再来了。

  先说设计院工作感受,只针对我工作过的设计院,但别的类型的设计院了解到的差不多类似,对于一个小兵来讲,设计院的人际关系最简单的,工作内容也比较“单纯”(就是画图)。

  设计院的出路是什么?这样的一个问题实际上的意思就是咱们这行的职业规划,已经在设计院内工作的人和正在找设计院工作的人,我觉得不少人很少想这样的一个问题,因为就目前而言,只要辛苦工作,有活干,还是有不少设计院的收入尚可,比上不足比下有余。不过,设计院画图真的有点“磨人”,虽然这行非常看重经验,但实际上创造性不强,每天工作内容套路大体相同,大家是照着专家制定的规范去工作,很多人被磨的失去了棱角和激情,有些人都是走一步看一步的态度。虽然人生变数是非常多的,计划赶不上变化,但我觉得任何行业都需要有一定的职业规划。

  从宏观上讲,个人觉得建筑土木行业必然在未来紧缩,直观的感受就是找设计院工作难,招人少,降薪,甚至裁人和一些设计院倒闭。未来会不会有转机,我一个行业菜鸟,不负责任的说并不看好。行业需求人少,必然导致这个专业的大学毕业生供应减少,这需要一个过程,最终达到一个动态平衡,那么这样的一个过程中多余的新人和已经从业的老员工怎么办,我想有一部分人只能被迫转行甚至失业。

  设计人不可能一辈子高效画图的,40岁之后要想保持住甚至超越一个成熟设计人的收入,甚至说的吓人点保住工作不失业,只有做上领导。要么身处在大院发展超越老员工和同事,熬到老前辈退休自己上位;要么在大院中锻炼到技术成熟,去小型设计院做个领导。我发现目前一些民营或者小型挂靠或分院的前辈大体走的是第二条路,但他们那个年代可是行业的黄金期,小型设计院遍地开花,所以第二条路行得通。

  工作这短时间感觉到设计院里有相当一部分人想要选这条路,大概是设计院工作5年左右去甲方做相关专业的工作,也有的人从设计院去了甲方后觉得不适应又回到设计,对于现在刚入行设计的人来说,未来5年后甲方的情况如何不得而知。

  大环境不景气下很难,说到这条我们机电专业真是悲剧,也许未来会出现一批专门从事机电业务的事务所,如果谁开了设计院记得找我们悲剧的机电专业同胞去当负责人- -。

  包括不想再画图的,行业里被淘汰的,有志做个小买卖的人最后可能走这条路。甚至在二十多年后,从事底层体力劳动的人里面估计大概会有一部分当年的画图匠。

  以上是大概能想到的各种情况了,有人提到考证,证是在某些特定的程度增加了自身的价值,能够更好的起到短时间增加收入的作用,本质上与提升技术水平等价,证明自身一定的技术水平,但对职业轨迹起不到本质的决定性作用。其实就是国家政策法规造成了这个证的核心价值,并且现在能够正常的看到随市场变化,政府政策也在变化,证有是最好的,可能未来会变成必须的,但绝对不是有了就高枕无忧,也许在未来这个证变成了从业证,届时考试难度降低,结果可想而知。若不是国家对企业的规定,有证对于找工作大概等于四六级,少数骨干加上廉价劳动力,减少相关成本增加利润,才是老板最需要的。不过,目前来看,在这行混是一定要尽力拿证的,至少在未来应该能保住饭碗,而且当下还可以靠这个赚一笔不小的收入,你懂得。在工程行业里,设计院的人习惯把技术至上,确实画的多赚得多,但即使在设计院,赚的多的人,大部分虽然是技术出身,却不是因为专业方面技术而迈入赚的多的行列(除了总工)。

  如今进设计院的学历门槛慢慢的升高,很多一般的单位招应届生都要研究生起步(这方面建筑专业同学好很多),在我看来只是因为行业不行用这个去强行筛选掉一部分人,读过研究生的同学去了设计院大概能体会研究生对于设计院工作的用处大不大,尤其是某些专业。一线工作的前辈们在短短二十年间把我们的大中国建立如此繁华也没有几个是硕士出身。硕士本职研究和创造跟设计院的实用科学完全两个路子。家里有关系一样普本上路。设计院工作三年出来一般比一个刚毕业的研究生水平要强得多。未来这行竞争加剧,保持自身先进性的同时最好锻炼和掌握一些其他技术或者能力,我觉得这是必要的,而这点很多设计院的同胞可能因为太忙容易忽略,貌似也是传统行业从业者的通病,对新技术新产业的关心不足,就像20多年前老国企里的员工对市场经济的到来茫然不知。想想万一哪天不行,除了画图,自己还能做什么。国家已经延迟退休,刚入这行距离退休还有30多年呢,未来会有多大变化,it对各个传统行业的渗透和冲击目前已经很显著了,这真是个既让人震惊又不得不承认的事实,智能化自动化大概是未来趋势,只不过现在对土木行业影响还不多,不过5年,10年,15年后呢,总之在这个行业内生存,得有一定危机感,在设计院里靠画图赚的钵满盆盈的日子大概不会再来了。

  以上是这位同志对设计院的看法,其实在知乎这样的平台,不止是设计院这个行业的人在劝退,别的行业的人也劝退。例如什么机械设计,电商专业,会计,程序开发等等都在发牢骚,劝新人不要入行,这是怎么回事呢?

  参照系不是常规的,平常心便成了奢侈品——这能够说是一种全社会层面的“幸存者偏差”。能力素质等各方面条件相仿的两个人,仅仅相差几年毕业,可能就业机遇、财富机遇就有天壤之别,对于很多人而言,斯情斯境,心态很难平衡。以工业化、城市化的底盘——基建和能源为例。2000年的时候,中国城镇化率36.22%,高速公路里16000公里;全社会用电量13556亿度,全国发电装机31932万kW,其中水电装机7935万kW瓦。——水电是个很有意思的行业,可开发量锁死,干一个少一个,

  短短十几年时间,人类历史上最巨大的工业化国家,横空出世。而对于有关专业(土木、电气等“传统工科”代表性专业)而言,也代表着巨大的财富机会和上升空间。尤其是对于98年扩招前后的一代人而言。毕业的时候恰逢01年入世、“野蛮生长”的起点,史无前例的巨大市场空间摆在眼前;而在他们之前,不管是全社会的高等教育人口存量,还是各单位的规模体量,都比较小,上升通道上的阻碍,也寥寥无几。很多央企大院,21世纪头几年,每年新进人员数量,有八九十年代每年进人数量的5~10倍(当然四万亿之后这个数量又上了一个台阶,导致很多单位现在异常“拥挤”,广大青年职工普遍上升无望,长期打杂干苦力,怨气冲天)。而收入方面,大量的TOP设计院,零几年的时候,骨干员工就有30~50万收入,一两年就一套房的比比皆是。

  除了建设类“增量”逻辑的行业,运营类单位从业者也有类似的机遇。大量的新建电厂(以及其他需要技术人员运维的基础设施)在短时间内投运,一张白纸,敞开怀抱吸纳各路英才,工作机会、升职机会显得异常丰饶。短短几年就成为核心业务骨干,再干个几年到新开的分舵当领导,这种故事屡见不鲜。问题是,需求端不会无限快速地增长的,野蛮生长到了一定的阈值,就会饱和,或者,提前换挡变速进入新常态,进入小碎步式的缓慢增长。目前,中国人均GDP大致是主流发达国家(不算地广人稀或小国寡民的国家)的四分之一左右,而人均电力装机(1.436kW/人)、人均高速公路(1.07公里/万人)之类,却远高于这个比例,某一种意义上算是“超前发展”了。

  目前,人均电力装机方面,日本是2.33kW/人,韩国是2.15kW/人,德国是2.51kW/人,法国是1.95kW/人,英国是1.46kW/人,意大利1.89kW/人,西班牙2.27kW/人(电力装机的数据来源于IndexMundi,取值是2016年,发达国家的基础设施类数据大致稳定),哪怕是人均数据最高的德国,中国也达到了57%(人均GDP只有德国的20%多点),中国甚至已经很接近工业革命的故乡英国。取其中和中国国情最接近的日韩两国为对标(人多地少,工业占比相对高,2018年韩国的工业增加值占比只比中国低5个百分点,日本的数据也远高于欧美国家),两国作为一个整体,其人均电力装机是2.28kW;按照现有速度,考虑到中国人口平衡点在即,大概12年左右就能够达到东亚发达社会的饱和点。

  而高速公路方面,中国的人均高速公路里程甚至已经远超日韩(0.7~0.8公里/万人);而达到德国(世界上最先建设高速公路的国度)这样欧洲顶级发达国家的水平(2017年是12996km高速,相当于1.57km/万人),也不过需要10年左右。

  当然上述的前提,是建立在未来十几年中国经济仍能保持较快发展、中国稳步成为发达社会的基础上,预期偏乐观。若非如此,则相关基建的增速大概率会大大放缓。但无论如何,假设一个年轻人,2012年参加高考,选了985大学的土木工程或电气工程专业(彼时还算是挺热门的),7年苦读,硕士毕业后加入业内顶尖的设计院,可能会悲催地发现:

  按现有增速,2030~2035年,大致是能源、交通等基建全面饱和的时间点。城市化率到2030年也大概率70%+,大规模的市政建设基本到位(当然届时老龄化的养老金支出压力,也可能让地方政府没有现在这样阔绰,无法大手大脚不计成本地大干快上市政基建了),后续60后婴儿潮一代将进入去世的高峰期,农村留守老人大量减少,以分母下降的方式实现城市化的终极完成(日本70~90年代城市化率停滞二十年,90年代之后经济停滞反而城市化率飙升,就是这种被动的方式)。目前城镇居民人均住宅面积也和发达国家相仿了,对应的是,建筑设计院普遍性价比严重下降,成为了劝退的重灾区。

  然而,98年扩招后进入职场的首批大学生,退休也是2040年之后(考虑延迟退休,很可能2045年之后)的事情。

  参照系不是常规的,平常心便成了奢侈品——这能够说是一种全社会层面的“幸存者偏差”。能力素质等各方面条件相仿的两个人,仅仅相差几年毕业,可能就业机遇、财富机遇就有天壤之别,对于很多人而言,斯情斯境,心态很难平衡。以工业化、城市化的底盘——基建和能源为例。2000年的时候,中国城镇化率36.22%,高速公路里16000公里;全社会用电量13556亿度,全国发电装机31932万kW,其中水电装机7935万kW瓦。——水电是个很有意思的行业,可开发量锁死,干一个少一个,

  短短十几年时间,人类历史上最巨大的工业化国家,横空出世。而对于有关专业(土木、电气等“传统工科”代表性专业)而言,也代表着巨大的财富机会和上升空间。尤其是对于98年扩招前后的一代人而言。毕业的时候恰逢01年入世、“野蛮生长”的起点,史无前例的巨大市场空间摆在眼前;而在他们之前,不管是全社会的高等教育人口存量,还是各单位的规模体量,都比较小,上升通道上的阻碍,也寥寥无几。很多央企大院,21世纪头几年,每年新进人员数量,有八九十年代每年进人数量的5~10倍(当然四万亿之后这个数量又上了一个台阶,导致很多单位现在异常“拥挤”,广大青年职工普遍上升无望,长期打杂干苦力,怨气冲天)。而收入方面,大量的TOP设计院,零几年的时候,骨干员工就有30~50万收入,一两年就一套房的比比皆是。

  除了建设类“增量”逻辑的行业,运营类单位从业者也有类似的机遇。大量的新建电厂(以及其他需要技术人员运维的基础设施)在短时间内投运,一张白纸,敞开怀抱吸纳各路英才,工作机会、升职机会显得异常丰饶。短短几年就成为核心业务骨干,再干个几年到新开的分舵当领导,这种故事屡见不鲜。问题是,需求端不会无限快速地增长的,野蛮生长到了一定的阈值,就会饱和,或者,提前换挡变速进入新常态,进入小碎步式的缓慢增长。目前,中国人均GDP大致是主流发达国家(不算地广人稀或小国寡民的国家)的四分之一左右,而人均电力装机(1.436kW/人)、人均高速公路(1.07公里/万人)之类,却远高于这个比例,某一种意义上算是“超前发展”了。

  目前,人均电力装机方面,日本是2.33kW/人,韩国是2.15kW/人,德国是2.51kW/人,法国是1.95kW/人,英国是1.46kW/人,意大利1.89kW/人,西班牙2.27kW/人(电力装机的数据来源于IndexMundi,取值是2016年,发达国家的基础设施类数据大致稳定),哪怕是人均数据最高的德国,中国也达到了57%(人均GDP只有德国的20%多点),中国甚至已经很接近工业革命的故乡英国。取其中和中国国情最接近的日韩两国为对标(人多地少,工业占比相对高,2018年韩国的工业增加值占比只比中国低5个百分点,日本的数据也远高于欧美国家),两国作为一个整体,其人均电力装机是2.28kW;按照现有速度,考虑到中国人口平衡点在即,大概12年左右就能够达到东亚发达社会的饱和点。

  而高速公路方面,中国的人均高速公路里程甚至已经远超日韩(0.7~0.8公里/万人);而达到德国(世界上最先建设高速公路的国度)这样欧洲顶级发达国家的水平(2017年是12996km高速,相当于1.57km/万人),也不过需要10年左右。

  当然上述的前提,是建立在未来十几年中国经济仍能保持较快发展、中国稳步成为发达社会的基础上,预期偏乐观。若非如此,则相关基建的增速大概率会大大放缓。但无论如何,假设一个年轻人,2012年参加高考,选了985大学的土木工程或电气工程专业(彼时还算是挺热门的),7年苦读,硕士毕业后加入业内顶尖的设计院,可能会悲催地发现:

  按现有增速,2030~2035年,大致是能源、交通等基建全面饱和的时间点。城市化率到2030年也大概率70%+,大规模的市政建设基本到位(当然届时老龄化的养老金支出压力,也可能让地方政府没有现在这样阔绰,无法大手大脚不计成本地大干快上市政基建了),后续60后婴儿潮一代将进入去世的高峰期,农村留守老人大量减少,以分母下降的方式实现城市化的终极完成(日本70~90年代城市化率停滞二十年,90年代之后经济停滞反而城市化率飙升,就是这种被动的方式)。目前城镇居民人均住宅面积也和发达国家相仿了,对应的是,建筑设计院普遍性价比严重下降,成为了劝退的重灾区。

  然而,98年扩招后进入职场的首批大学生,退休也是2040年之后(考虑延迟退休,很可能2045年之后)的事情。

  现在的时期,是一个行业大清洗时代,市场在规范化,在成熟化。各行各业都是一样,没有真正的实力,真正的水平,会很吃力,慢慢被淘汰,那些被炒出来的,吹出来的人物,将会慢慢消失。我们深化人员,一定要脚踏实地,慢慢学,慢慢提高,只要技术学到手了,其他机会全来了,本领没学到,有再多的机会摆在面前,也会抓不住。深化行业对从业人员要求比较高,且这个行业的人才需求量很大。我们既然选择这个行业,就要用心做好,不管前边是地雷阵,还是万仗深渊,我将义无反顾,坚持到底,一旦技术成熟,给你施展才华的机会,回报是惊人的。

  • 网站首页
  • 咨询电话
  • 返回顶部